近日,宁波职业技术大学“青听乡博·文脉新章”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宁波市海曙区与慈溪市,对两地乡村博物馆展开沉浸式调研。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调查、非遗传承人口述、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乡村博物馆发展的现状,深入剖析乡村“农文旅”融合的困境,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清晨的鄞江镇,鄞江镇梅园革命史迹陈列馆内光影流动。这个红色教育基地,已完成数字化改造和搭建——游客可“刷脸”以真人形象入画,穿越到革命岁月与先辈对话,去感受鄞江镇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鄞江的新时期三个时期的历史和发展。
活动现场。学校供图。
“通行证、良民证、认亲关,三关不过就吃‘唐家棒’!”红色讲堂里,年逾七旬的讲解员唐亚凤讲述着过往的历史。当被问及革命精神传承,她指着墙上的老照片深情叮咛:“苦难不该遗忘,幸福更需珍惜。你们无需流血牺牲,但建设国家的责任同样重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下午团队来到慈溪市宓大昌博物馆,从抬梁雀替到雕花腰墙,这座2530平方米的砖木院落见证了中共浙东区委的成立和三北军民与日本侵略军展开艰苦卓绝斗争的历史。
“博物馆陈列的史料十分翔实,还有大量实物。这些资料帮助我了解了当年浙东区党委领导浙东人民为抗战胜利作出不朽功绩的历史,作为当代青年要永葆初心,踔厉奋发!”队员李舒瑶在参观笔记中写道。
活动现场。学校供图。
在慈溪市彭桥村乡风文明馆,实践团队感受彭桥村历史文化与乡风民俗。实践队员通过互动屏幕和讲解员的介绍,了解彭桥过往和乡村发展状况。馆内3D街道图留影屏方便打卡纪念,投影仪播放村歌、纪录片,生动讲述彭桥故事,聚音灯自动讲解各区域,实景沙盘助游客了解村庄布局。
实践队走进海曙区深溪草帽博物馆。217种草编纹样或盘如螺、或舒如扇,在展柜中陈列摆放。在非遗传承人洪亚儿的讲解下,队员们手持蒲草,通过交错的纹理与柔韧的茎节,编织草帽,亲身体验“编织”这一非遗技艺。“通过蒲草的编织,看到了匠心的传承,也更懂得了工匠精神的含义。”实践队员徐宁峥感叹道。
通过探访深溪村的乡村产业发展,团队成员发现“非遗+旅游”的乡村发展路径初步成型:飞鸟骑行公园,可供亲子和游客骑行;龙鹫登山步道,方便游客徒步旅行;非遗编织研学基地,可接待研学旅行。
经过此次调研,实践团成员不仅近距离感触到乡村博物馆的发展,更见证了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后续,“青听乡博·文脉新章”暑期社会实践团将结合学校旅游专业,与当地乡村深度合作,助力乡村博物馆发展和乡村“农文旅”融合,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记者 李臻 通讯员 薛海涛 张秀丽
新闻链接:
《甬派客户端》:2025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