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化“党建共同体”,探索促进青年学子成长提升的文化共育机制,不仅为高职院校开放办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方式创新带来了契机。构建区域化“党建共同体”,实施项目化培育,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党组织协同育人功能,引导高职院校与所在地政府、社区、企业、乡村相互联动、形成合力,不仅可以帮助不同类型党建参与主体凝聚工作品牌、提升党建质量和文化内涵,还可以强化其育人功能与实效、激发党建内在新活力。
时代背景
构建区域化“党建共同体”,共铸红色品牌、共培骨干队伍、共抓产教融合、共助人才引育、共推文化创新,全面推进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品牌共创,这为校地合作探索党建共建制度创新开辟了重要窗口。社区、企业乃至地方政府党组织打造的党员活动阵地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开展、思想文化浸润及技能人才培育形成了一定的条件储备和支撑,而高职院校所具备的智力和资源优势更能有效补充地方所需。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要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及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通过尝试探索党建协同创新,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共同夙愿。
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探索和实践区域化“党建共同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保障。在现有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中,党建是思政育人的龙头工程和重要环节,如何依托区域优势融合聚力,强化组织建设,彰显凝聚力和战斗力,建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和环境育人的长效机制是构建区域化“党建共同体”所要研究的关键。高职院校党组织结合区位和专业优势,将党建与专业学习、开展地方志愿服务等工作有机结合,既做到了学以致用,也磨炼了学生党性,更服务了社会民生,锤炼了大学生党员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担当。各共建主体以联合开设订单班、工匠学堂、创客联盟、产业行业共同体等协作培养形式为抓手,促进了各共建主体在思想、文化、产学研领域的合作,实现了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阵地延伸,进一步拓展了基层党建工作的覆盖范围。
务求实效
(一)主体育人的载体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
在“2.5+0.5”或“2+1”的高职特有学制模式下,高职院校与所在地各级各类党组织协同开展文化育人的功能还可以进一步开发,一些党员学生接受组织培养、考察的时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尤其在临毕业的实习阶段,如何有效履行学生党员监管、保障组织生活正常开展是高职院校党组织在实施学生党员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当前已经或正在开设的党建项目及其衍生的志愿服务类活动等由于存在一定程度的阵地受限、内容与实际脱离、模块形式单一等状况,进而导致缺乏文化浸润与连贯性,致使部分育人功能实效性不佳。
(二)多元协同的共建主体参与不畅
在搭建区域化“党建共同体”平台、实施文化协同育人的项目化进程中,由于各共建主体领域不一、层级不同,组织特性、角色站位、作用发挥也存在差异,党建文化育人互动协作性可能会不佳,缺乏持续稳定的教育、活动以及有效沟通,滞后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共建主体沟通的时效性和合作的稳定性。
构建对策
(一)构筑校地融合的文化育人模式
高职院校应充分整合党建文化育人资源,通过有效构建教师、社工、企业、乡村等党团干部的协同育人队伍,探索校地融合党建共建的多元协同,不断拓展文化育人的空间和思路。各参与共建主体也要遵循协作共管原则,通过党建文化共建签约、资质挂牌等形式明确各自职责并进行细化分工,拓宽党建文化育人作用覆盖面,务求功能实效,同时可依据现实条件探索将党建文化育人评价工作与党组织考评体系挂钩,宣传推广和有效传播党建文化协同育人的先进事迹和优秀案例。
(二)形成长效互助的共促式育人机制
锤炼党性修养是每一名党员的必修课。每一名党员需要自觉运用党性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克服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通过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开创实践和认识新境界。高职院校构建文化共促式长效育人机制,要立足广大党员师生的党性修养和锤炼,要促进广大学子投身实践,聚焦国情、提升素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首先,高职院校与所在地方党组织可围绕多元共治理念设置活动类别,如在所在乡镇街道、社区、企业、村落等设立师生党员服务站,邀请老党员讲述党史,联合开展志愿服务、帮扶助困、政策宣讲等教育类活动,这不仅是在提供社会服务的同时助推了区域精神文明建设,亦可以有效增强党性文化教育的感染力。
其次,高职院校与企业党组织可依托共赢理念开展文化育人合作,如开设订单班实施技能人才培养,选派并鼓励优秀党员和教师下企助力,主动融入企业党组织生活,带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加强党性教育学习,校企协同发力,强化准毕业生爱岗敬业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
最后,高职院校要以服务共助理念充分挖掘智力和人才优势,开展文化领域的产业升级、技术支持、成果转化等科技扶贫及与村民结对帮扶、关爱留守儿童、电商农产品推广、文化技术下乡等活动,探索适合地方发展和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的项目化提升,引导师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协同助力攻坚克难。
(三)创建职教特色项目育人品牌
高职院校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探索创设党建文化项目工作载体,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于深入社会开展文化实践的强烈愿望,如组建校外优秀党员导师队伍与学生结对开展持续互动交流,依托校外党组织形成相对稳定的共建关系,通过创建党建文化育人工作室等形式致力于培育有职教特色并赋能区域社会发展的党建育人工作品牌,以共促合作推动校内外党组织文化互助与共赢等。
(四)锻造云端生态的党建育人阵地
“00后”尤其是“05后”逐渐成为当下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主体,更是当前应用网络平台的主力军。各参与共建主体要通过构筑相对稳定的融媒体渠道载体,如通过视频号对重要讲话或会议精神进行解读,不定期组织云端党建文化活动类项目,开展理论学习、知识竞答、打卡接力等活动,主动融入当代青年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把握其思想脉搏,不仅提升党建文化育人共同体的核心竞争力,更让模式和阵地锻造更接地气。
实践证明,有效构建区域化“党建共同体”,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抓手,更能够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须围绕服务共助、多元共治、发展共赢思路打破传统理念,以充分发挥区域党组织的文化协同育人功能,实现互促联动,通过引领互助体验式组织生活收获协同育人的最佳实效。
[张日益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胡碧慧系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大碶街道学苑社区党委书记;沈超系共青团宁波市北仑区委大碶街道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本文系教育部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就业实习基地(编号:20230109579)以及项目课题《基于区域化“党建共同体”视域的区校合作双创孵化体系协同构建》(编号:NZ-H240112)与《“和彩共济”双创孵化体系构建暨共青团校地青年合作共育机制锻造》(编号:NZ-H2401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新闻链接:
https://npaper.ccmapp.cn/zh-CN/?page=3&Hid=66f583d8933fe9348a64853c
《中国文化报》:2024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