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没有亲身体会,就无法感受到其中的自豪!无法感受到责任的重大!”2017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陈光绒和王民权老师接受了一项特殊的教学任务,远赴非洲肯尼亚援教。如今,两位老师圆满完全任务后返回宁职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把援教故事娓娓道来。
□通讯员 戚音 徐晓彤 金报记者 章萍
宁职院老师义无反顾赴非洲援教
去年8月,陈光绒接到赴肯尼亚援教的通知。宁职院负责为肯尼亚大中专院校的有关老师系统提升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熟练使用和维护中国的实验实训设备。
作为宁职院电子电工专业类的优秀老师,陈光绒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其爱人获悉后也非常支持。
“我赴肯尼亚支教,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个人,还代表着中国教师的整体形象,必须竭尽全力。”赴肯尼亚援教前,陈光绒系统性地梳理了相关的知识要点,准备了充足的教学资料。
2017年11月10日,陈光绒老师率先赴肯尼亚援教,授课对象是来自肯尼亚各大中专院校的25名教师学员。
“请大家猜一猜我已教了多少年书?猜对了有奖!”陈光绒老师的自我介绍很有意思。
“十年。”“二十年。”有同学猜道。
“不。是整整三十年。我是一名有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我还是一名企业的工程师。”陈光绒老师自信满满地说。
上课后,陈光绒老师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很快赢得了学员们的喝彩。
中国老师深得当地学生欢迎
陈光绒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深深吸引了学员的注意力,师生互动也很顺畅,学员们纷纷反映“课讲得太好了!”而详尽的介绍和手把手的指导,使得学员们收获满满。
等讲完所有的基础理论课和实践课后,学员们向肯尼亚教育部反馈教育成果时说:“我们遇到了这么好的中国老师。他的上课水平让我们折服!中国老师太牛气了!”
王民权老师援教时间稍晚于陈光绒老师,他的每堂课都会有一个实验的环节。为了更好地完成授课,他不仅事先把实验内容做三遍以上,而且每种实验都准备了两种以上的方案。在授课时,为了让学员明白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更好地理解每个实验步骤的重要性,他还会在实验过程中故意“出错”,再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员中受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完成实验的速度快慢不一,王老师总是耐心教导每一位学员,直到所有人都学会。学员们对王老师的课记忆深刻,评价他的课都说:“很重要,很有用,很有趣!”
意外受伤后,坐着把课讲完
在肯尼亚的日子,陈光绒与王民权搭班,轮流隔天上课。他们的交通工具是出租车,正常40分钟的车程,由于严重堵车,返程往往需要一个半小时。
2月12日,陈光绒在上课时一个踉跄,不小心损伤了腰。由于当地找不到医院,他只好在驻地卧床休息。其间,合作方曾问陈光绒:“要不要提前回国,接受治疗?”想起了课堂上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想起学员们对自己的信任和期待,陈老师说:“我想尽量坚持,把课上完。”第5天,等身体稍有好转后,他就去学校了。
由于无法站立上课,陈老师坐在椅子上,背靠垫子,继续上课。令陈老师苦恼的还有失眠,由于无法很好地适应当地环境,在援教的4个月里,他每个晚上只能入睡四五个小时。
今年3月1日,肯尼亚培训学校举行了一个结业典礼。学员们给两位老师送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据宁职院外事处介绍,至今已有18位教师先后赴非洲调研和援教,而陈光绒是赴非洲连续援教时间最长的一位老师。
新闻链接:http://dzb.jinbaonet.com/html/2018-03/14/content_327936.htm?div=0
《现代金报》2018年3月14日第A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