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新区时刊》:文化专版

发布时间:2017-05-13作者:本站编辑来源:本站原创浏览次数:1347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刘显法会见宁职院代表团

打造“中国特色”援外培训品牌

本刊讯(通讯员朱宇盈)日前,宁职院校长张慧波率领学校代表团,到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访问。代表团一行向使馆了介绍学校十年援外培训的工作成果及海外办学情况。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刘显法亲切接见了代表团,双方就推进中肯职业技术教育合作等主题深入交换意见。使馆李旭航公参等参加会谈。

会谈中,张慧波介绍了学校援外培训项目的相关情况。据悉,宁职院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已逾十年,是商务部授予的全国唯一一个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已累计为来自五大洲110多个国家的近1500名学员提供了培训。

基于援外培训的成果和自身国际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宁职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携手中资企业,共同开展职业教育海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并倡议发起了“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

此次,应世界银行的邀请,宁职院代表团到肯尼亚访问,参加非洲世界银行PASET第四次论坛,并代表中国高职院校分享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寻求与非洲国家院校开展教育合作的机会。

刘显法大使表示,近年来中肯关系发展迅速,随着中国企业进入非洲,产能合作不断推进,使得工人自身技术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但职业教育在非洲教育领域较为薄弱,推动中肯两国职教合作,将有助于企业生产发展。目前,两国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已取得重要成果,欢迎包括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国内教育机构深度参与中肯教育科技领域合作,为提升中肯合作水平做出贡献。

刘显法大使认为,在肯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具备良好的基础。一是肯尼亚气候宜人,政局稳定。二是非洲历任总统重视国民教育,财政的20%用于教育。三是工业基础较好,人均GDP年增长率在5%以上。在肯中资企业数量庞大,在肯尼亚,由中资企业承建的铁路工程约占70%、水力相关项目占40%、电力相关项目占1/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具备相当实力。为此,他鼓励并支持中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发展,打造“中国特色”援外培训品牌;并表示,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将全力协助宁职院走进肯尼亚办学。

 

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推进会在河北召开

宁职院校长张慧波作典型发言

本刊讯(通讯员潘余洁)4月28日,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推进会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召开。宁职院校长张慧波应邀在会上做主旨发言。

本次大会围绕如何推进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展开,探讨了新形势下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和线路图。会上,张慧波作题为“以国际化推进优质校建设 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的发言,从国际化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进出并重”的国际化办学道路、以国际化为抓手打造世界知名优质高职院校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宁职院优质校建设的典型做法和实施效果。他认为,学校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应积极搭建境内外培训平台,推动中国职教品牌走向世界,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他表示,宁职院将坚持参照国际标准,深化内涵建设,推进海外办学,搭建产教协同平台,助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张慧波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会议现场互动交流频繁,气氛热烈。

据悉,这次会议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在创优谋发展、提质掀高潮的关键时期,总结经验、策划未来的一次重要会议。此次发言全面展示了宁职院在优质校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的影响力。

会议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办,教育部职成司高职发展处、河北省教育厅、唐山市政府等各部门领导和280多所高职院校的7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情系宁职” 音乐会友

(通讯员乐思诗)4月26日晚上,“情系宁职”校友专场音乐会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弦乐团成立十一周年演出在宁职院西校区环幕报告厅举行。

不一样的音乐风格,不一样的地域风情,都让现场所有的听众们感受到了真正的音乐盛宴。既丰富了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为地方音乐文化的普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以国际化推进优质校建设提高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

(张慧波)国际化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需要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看,为目标定位和深化内涵两方面;从服务境内外企业的需要来看,为人才供给和应用两方面。要融入世界职教话语体系,高职教育还需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其“中国经验”需要进行深化、推广。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以来推崇“进出并重”的国际化办学道路,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师生的国际化能力。在搭建境内外培训平台上,推动中国职教品牌走向世界,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职教“走出去”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交流生、专业留学生生源上,学校在2010年迎来韩国、日本等第一批留学生,2016年,共有来自贝宁、科特迪瓦、乍得、布基纳法索、肯尼亚、也门、韩国、日本等国的各类留学生383人,其中专业留学生68人。国际化发展带动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营造了学校多元的国际化氛围,提升了师生全方面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不仅培养了学生国际化交流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打造了国际化的教学团队、专业的翻译团队和管理团队,拓展了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促进了教学理念革新和国际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以国际化为抓手,打造世界知名优质高职院校。首先就是要参照国际标准深化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国际化发展能力;其次推进海外办学,提升中国职教国际影响力;更要开发职教标准,助推中国职教品牌走向世界。搭建产教协同平台,助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及“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带来沙巴体育,皇冠足球体育走出去的机会,为沙巴体育,皇冠足球体育“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为沙巴体育,皇冠足球体育沿线国家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通过深化和完善产教融合的机制,探索出一条资源优化配置、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深度融合的产教协同合作发展新道路。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

——记宁职院援青干部杨伟超

(通讯员刘沪波)

今夜我在德令哈

杨伟超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副部长,一名来自浙江的援青干部。虽然已经在青海待了8个多月,他还是不能完全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干燥缺氧导致的失眠成了大问题,他几乎每天只能睡4到5个小时。到青海两个月后,不过38岁的他居然开始长出了大量白头发。

杨伟超所在的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简称海西州)首府德令哈。海西州大部分地区处在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的柴达木盆地内,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巨大,高寒缺氧、空气干燥、少雨多风、植被稀少,年平均气温在4度左右。目之所及都是石山、沙漠、戈壁和盐沼地。“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句描绘的就是这样的地貌。他和其他30名浙江援青干部一起,要在这里支援工作18个月。

输血不如造血

杨伟超被分配到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柴院)做院长助理。到青海的前两个月,他主要着手调研,摸清情况。

杨伟超发现,柴院办学情况与东部地区职业教育有着明显差距,高等职业教育特性并不突出,职业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滞后于国家高职教育整体发展现状,学院的办学实力和活力亟待提升。

“输血不如造血”,“职教援青的重点是理念更新”,杨伟超在日志上写下了这样的话。经过大量调研和交流思考,他深深感受到职教援青,不能停留在做好某一件具体工作上,而应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出援建重点,帮助学院做好办学顶层设计,找准办学目标与发展路径,提升现代职教理念和开放办学意识,从而真正从根本上激发内在办学活力。通过东西部协作,整合、落实多方资源,带动其自身实现内涵发展。杨伟超找准了援青工作定位,暗下决心要成为东西部职业教育协作的纽带和桥梁。

带来理念的春风

在柴院,杨伟超提议做成的第一件事就是不定期组织召开面向全院人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以学院何去何从等为主题,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让教师们充分展开讨论和思想碰撞,希望从思想意识上形成开放的氛围。讨论中,有一位老师谈到激励学生的方式是毕业时可被推荐到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就业,因而引发了一轮“学院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热烈讨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为了把学生送出去,还是贴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本地培养留得住的适用人才呢?我们怎样提高学院自身竞争力,留住学生呢?……杨伟超的到来犹如一股春风,吹开了水面的涟漪,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在教师中点燃了一片思想迸发的星星之火。

作为院长助理,他不单完成应有的协助工作,还与柴院院长李洪德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李洪德清晰记得,那天“小杨提到建设民族团结文化,成立民族非遗文化传承中心、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这样可以为学校文化育人,区域文化研究、传承,教师科研搭建平台、找到路径。”李洪德一听,当下一拍桌子,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一边喊到,“这正是我一直想找的东西。在李洪德眼里,杨伟超是个理念先进,创新意识极强,点子爆棚,既能登高眺远,又能静心实干的人,他的许多想法对自己很有启发,他的到来给学校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气象。

杨伟超做得沙巴体育,皇冠足球体育的还是充分利用宁职院的资源优势和大力支持,极力促成校际间、东西部之间的交流协作。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已先后有七八位职教专家、学者来到柴院考察交流和讲座,把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前沿做法和实践经验带过去。目前,在杨伟超的牵线下,柴院正在集合专家之力,制订“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

精准援建结出硕果

杨伟超在柴院主要分管创新创业、群团组织、对外交流等工作。自2016年到青海至今,他奔波东西两地,帮助柴院在“东西部协作”、“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合作平台”、“化工、机电类重点专业建设”、“民族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

在他的努力下,宁职院和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达成了对口支援协议,在师资培训交流、专业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贫困救助、资源共享、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交流、互动、示范、提升“的长期帮扶关系。截至目前,宁职院已向柴院捐赠30万元用于贫困生资助和作为创新创业基金。柴院的两名教师和6名学生已于今年4月,到位于宁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参加机器人技能大赛项目培训。柴院化工专业也将很快选派师生到宁职院接受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学习实践。

由他直接负责的柴院创新创业学院和创业园已经成立,目前入驻了5家学生创业公司,开设起了部分创业课程。

德令哈共有蒙古、藏、回、撒拉、土、汉等20个民族,蒙古族为主体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独特的民间民俗非遗文化。针对这一特点,杨伟超在柴院启动了民族文化校园建设。建立民族非遗文化传承中心,目前已设立了蒙古长调、民族幽默秀、祝酒词、毡绣等几个非遗项目。

杨伟超说:“职业教育是精准脱贫最直接的扶贫形式,通过职教援建工作可以间接服务高原民族地区精准脱贫。”他更希望将工匠精神培育这一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带去青海,从而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彻底摆脱贫困。他说:“个人的援青工作会结束,但培育匠心、匠师能使工匠精神和工匠培育得以延续。”

 

宁职院与中国港口博物馆携手

共建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教学基地

本刊讯(通讯员方丹)5月3日,宁职院与中国港口博物馆举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共建基地”挂牌仪式,校党委副书记齐小萍,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书记、局长曹敏杰,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出席仪式。双方将更加密切合作,共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提升思政教育成效,深化馆校合作模式。

据悉,中国港口博物馆是继宁波博物馆、春晓街道后,宁职院又一重要的社会实践基地。中国港口博物馆既是以港口文化为主题,传承港口历史、挖掘港口文化的文化基地,也是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支点。它承载着“港通天下”的文化内涵,引导广大青少年科学感知港口的发展,为培育对港口的兴趣提供直观形象和互动氛围。自2015年宁职院与港口博物馆开启密切合作模式以来,8个班级实践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最佳延伸。

齐小萍指出,双方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深化合作的重要基础。今后,学校将扩大实践教学的参与对象,更全面地设计实践学习的内容,开发形式多样的实践项目,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让学生通过港口的发展历史来了解中国的发展与变化,由此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进一步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胸怀天下、克己奉公的中华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求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成效,提升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基地的建设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曹敏杰表示,中国港口博物馆积极成为了高校学子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和社会教育的终身课堂。作为学生重要的社会实践基地,希望未来馆校之间更加密切合作,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无缝对接,开启多元的合作模式,构建具有实效的合作平台,开发出沙巴体育,皇冠足球体育更好的教育品牌,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
新闻链接:blpaper.blnews.com.cn/content/2017-05/12/061339.html

《北仑新区时刊》2017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