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好有爱!这些学生做义工资助了千名学生

发布时间:2017-01-17作者:本站编辑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2017年1月17日浏览次数:1349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石天星 通讯员 徐晓彤 刘沪波 孙涵笑

117日,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获悉,该校已与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达成3年思源基金资助协议,从2017年春季开始,给予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每年10万元的慈善资金支持,用于帮困助学和学校建设。

思源基金作为宁职院文化品牌,在近10年的运行中,形成了“基金资助——学生反哺”的慈善助学新模式,并逐步建设成为“捐资、助学、育人”三位一体,慈善助学、思源超市、班级冠名基金、思源夜市、爱心小屋“五台并建”的思源文化教育实践基地,除了资助本校贫困学生外,思源基金还将慈善辐射到全社会,积极为环卫工人、智障儿童、民工子女、贫困地区捐款献爱心。

目前,思源基金累计收到爱心捐款1229万元,资助1187名学生超过521.67万元,收到397名受助学生反哺捐款180万元。

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光明日报社共同举办的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推选中,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思源基金——慈善助学与实践育人的有机融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思源文化教育实践”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成为全国仅有的两所获一等奖的高职院校之一,同时也是浙江省唯一获一等奖的高校。


“捐物做慈善,购物献爱心”的思源超市

劳动兑换爱心捐款

这学期,思源超市作为思源文化教育实践基地重要平台,在宁职院的主干道亮相,国贸专业胡旭被超市招募海报吸引,进入超市做了义务收银员。“当时发现能以在超市工作的时间折合积分捐款就很有兴趣,我和室友们一商量,就一起报名参加。”

现在,胡旭和四名室友都留在了思源超市的大家庭里,平时完成学业,就到超市里忙碌。学期末,胡旭将这学期在超市工作的3500多个爱心积分兑换成350元,一次性捐给思源基金。

指导老师鲍芳芳介绍,思源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确立了“人人参与,实践育人”的育人理念,强调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参与慈善活动。比如在思源超市不仅可以购物攒积分,还可以参加实践服务获得相应积分,用积分按照101的比例兑换钱款,以自己的名义捐给思源基金。

思源超市的日常运营,从进货、理货、上架到收银、会计等一系列流程,也全部由自愿参加实践服务的学生完成。

像胡旭这样在思源超市做志愿者的学生还有100余人,其中不得不提的当然是思源超市的“万能店长”——来自市场营销班的丁颖。“给学生排班,协调好每个人的时间,联络供货商,确保思源超市正常运营是我的工作。”从什么都不会到通过实践熟悉店面管理流程,丁颖表示,“有了学校的实践经验,到了社会上再从事这样的工作,我也很有信心。”

思源超市还有个自助收银的“有爱小屋”。小屋里的物品来自师生捐赠,设有参考价;店内不设收银人员,只在门口设立爱心自助投币箱,由顾客自助收银。如今,这个二十平方的小屋已经成为师生校园购物、献爱心的主要场所,每个月的平均营业额达8万元。

爱心捐成为校园风景

“很激动,也很有成就感,我的作品得到了别人肯定,又能为学校慈善做出一点贡献。”乐器制造专业的刘倩在得知自己亲手制作的小提琴在思源超市以1000元的价格成功出售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思源超市除出售日常用品外,还与学校的社团、专业合作,出售学生创作的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十字绣等。刘倩就是利用自己学到的专业技能,将亲手制作的提琴捐给思源超市售卖。

思源基金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宁职院形成了浓厚的慈善文化氛围。学生的获奖捐、每年的慈善一日捐、教师的月月捐、校友的反哺捐,成为宁职院一道美丽的风景,思源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也成为了全校师生文化育人的阵地。

爱心维修站帮助所有师生

物流专业的邵旦起初只是听室友说学校里可以修电脑,当她把摔裂了屏幕的笔记本电脑拿到爱心维修站时,维修站的同学很快帮她换了新的屏幕。“没想到他们真的很厉害,很感谢!”

爱心维修站是思源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的一部分,成员都来自学校电子信息相关专业,负责为师生解决电脑、手机和小家电出现的各种问题,如给笔记本电脑换屏幕、安装系统、网络调试、解决声音、显示问题等等。至今,他们已服务了近600名师生,还拓展到周边社区免费为居民维修小家电。

“在帮别人维修的同时,我也能提升我的专业技能。”网络专业的孙军杰是爱心维修站的负责人。在爱心服务的过程中,他觉得必要教同学们一些简单的维修常识,于是他在思源学堂申请了一堂课,做起了小老师,为同学们讲解《电子设备维修》,还用现场答疑的形式与大家分享维修小技能。

此前,思源学堂已经由学生自行申请,开设了基础化妆、沟通技巧等等学生们感兴趣的课程,成为大家学习分享的又一个第二课堂。

思源超市、爱心小屋、爱心维修站、思源夜市、冠名基金、微公益项目……构成了思源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丰富而生动的慈善与实践育人课程,在帮助学生学会感恩、助人、诚信、自强自立的同时,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在如何引领校园风尚上,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新闻链接:http://m.8531.cn/news/535579.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浙江新闻客户端》2017117